因參加東方足跡的「阿朗壹」行程時看到從枋寮出發的「老七佳」活動,
一來想住枋寮的「枋客文旅」,二來近年造訪一些部落景點深感喜愛,
於是有了這趟秘境之旅!

P_20210206_140644_vHDR_On_HP.jpg

 

說它是秘境一點不為過,
離枋寮約1小時的車程,但路況會經過河床、窄小無法會車的碎石路,平常人也無法直接進入部落,
部落裡沒有電力及網路供應,僅有一戶人家在此居住,
想要參訪「老七佳」需要跟團,由族人領隊帶領方能入內。

P_20210206_124621_vHDR_On_HP.jpg

 

|老七佳地理位置及名稱由來|
老七佳部落(排彎語:Tjuvecekadan),簡稱老七佳
位於屏東縣春日鄉
北側排灣族聖山「石可見山」西側山腳的山中谷地,標高約海拔570公尺。

數百年前,排灣族開始於老七佳定居生活,其居屋特色是以黑色石板作主要建材,
1958年政府強制將當地居民遷移至力里溪畔的舊七佳
1972年因颱風破壞舊七佳,居民再度遷移至位在力里國小旁的七佳村。
當地居民遷村後,該部落處荒廢狀態達40餘年。
2001年,在族人陸續返回整修後,老七佳逐步重現往日面貌。

|老七佳行程|
枋寮火車站前集合

P_20210206_082141_vHDR_On_HP.jpg

P_20210206_084110_vHDR_On_HP.jpg

P_20210206_082254_vHDR_On_HP.jpg

 

車站裡有好多蓮霧

P_20210206_082551_vHDR_On_HP.jpg

 

點名集合後,坐上9人小巴出發

P_20210206_082028_vHDR_On_HP.jpg

 

行經火手路時稍停片刻,為了在此遠眺老七佳
老七佳部落即在圖中最遠的那座山裡,拍完照後等下要走河床路段。

P_20210206_093044_vHDR_On_HP.jpg


河床路段

P_20210206_171949_vHDR_On_HP.jpg

 

沿路跳恰恰

P_20210206_172229_vHDR_On_HP.jpg

 

老七佳吊橋,經過吊橋後算是進入老七佳部落的範圍

1612609194999.jpg

line_891852619264306.jpg

 

這座吊橋也是莫拉克風災後重建的懸臂式吊橋

line_891857692638367.jpg

P_20210206_103909_vHDR_On_HP.jpg

 

我們的行程有趣之一是:
在入口前一段路下車,以步行的方式進部落!
雖然我心想這也可能是延長行程的方法,
但這樣的做法更能親近自然,體會以前部落人們的來時路。

P_20210206_111431_vHDR_On_HP.jpg


加上今日天氣大好,用慢遊方式欣賞沿途美景、
和家人聊天、聽導遊講古,也是行程裡一段美好的時光!

圖中可看見通往老七佳的路是沒有柏油的小徑,
因無法會車,上下山都有固定的時間,千萬別冒然前往。

P_20210206_121239_vHDR_On_HP.jpg

 

在即將抵達部落時,導遊帶我們齊喊原住民回家時會說的話,意思是:我們來了
在部落入口帶領我們的部落導遊也會回應我們!

現存有近50棟的石板屋

P_20210206_122549_vHDR_On_HP.jpg
 

入口的歡迎儀式

P_20210206_122757_vHDR_On_HP.jpg

P_20210206_123335_vHDR_On_HP.jpg

 

部落導遊李大哥,是部落裡的勇士,為我們介紹著老七佳

P_20210206_123527_vHDR_On_HP.jpg

P_20210206_124301_vHDR_On_HP.jpg

P_20210206_124337_vHDR_On_HP.jpg

 

穿梭在部落中的小徑,

P_20210206_124342_vHDR_On_HP.jpg

P_20210206_124433_vHDR_On_HP.jpg

P_20210206_124545_vHDR_On_HP.jpg

 

李大哥說石板屋的建材取自對面山壁上的頁岩,
從這裡走過去再走回來,前人真的比較有毅力。

P_20210206_124849_vHDR_On_HP.jpg

 

山上的風景絕佳,很值得來一趟!

P_20210206_124822_vHDR_On_HP.jpg

 

午餐是李大哥的家人準備,十分豐盛好吃
這個是輕輕一擠就能分離的芋頭,不愛吃芋頭的我都覺得好吃!

P_20210206_131241_vHDR_On_HP.jpg

 

圖左是排灣族傳統美食吉拿富(cinavu),是排灣族版的粽子,準備起來很費時。

|關於吉拿富cinavu|
吉拿富在傳統原住民生活中是只有在祭典、節慶、結婚、生育
或是遠行等重要活動時才製作食用的點心。並非端午節吃的。

內餡為芋頭粉(ragrag)或小米(vaqu)或糯米(極少見),
中間以豬肉為內餡(家豬或山豬五花),事先適當調味,也可用花生粉加糖,做成甜食版本。
接著像包春捲那樣,摺疊捲起,外頭以五節芒(laviya)或月桃葉(ngat)
或克蘭樹(較老較粗糙的葉片)或血桐葉(vau)或野薑葉包裹(就地取材,各地不同),
再以芒草莖或棉繩或撕成條狀的月桃葉鞘紮緊固定,入鍋蒸煮即可食用。

(文章出處)

P_20210206_131250_vHDR_On_HP.jpg

 

去除外面的定型的葉子,裡面這層與小米黏在一起的是「假酸漿葉」(ljavilu)
是可以連同一起食用,聽說能促進消化,Q又軟的米香和葉香,好吃到連吃二條。

P_20210206_134533_vHDR_On_HP.jpg

 

開動前,手機先吃

P_20210206_131706_vHDR_On_HP.jpg

 

山豬肉、炸小魚溪蝦,真是滿足的一餐

P_20210206_132053_vHDR_On_HP.jpg

 

 

餐後還有親釀小米酒,這個也是讓人一直續杯,只差沒把甕帶回

P_20210206_151621_vHDR_On_HP.jpg

 

吃飽喝足要來點體力活,花生自己磨

P_20210206_153335_vHDR_On_HP.jpg

 

搗的麻吉是蒸熟的芋頭

P_20210206_153957_vHDR_On_HP.jpg

 

只能再次說好吃沒得挑

P_20210206_154007_vHDR_On_HP.jpg

 

飯後一點自由時間,在部落裡拍拍照

P_20210206_135831_vHDR_On_HP.jpg

P_20210206_142737_vHDR_On_HP_1.jpg

 

石板屋的高度並不高,約90-130公分,
因為搭建不易,加上有防盜及敬畏祖靈心懷謙卑的意義。

P_20210206_151320_vHDR_On_HP.jpg

 

屋頂上白白的石頭除了防強風,也是有嚇阻入侵者的作用,大約是有象徵白骨的意味

所有的配搭,美的剛剛好。

P_20210206_140043_vHDR_On_HP.jpg

 

宛如仙境

line_891933776964796.jpg

 

依依不捨離開老七佳,絕對值得來一趟。

P_20210206_162422_vHDR_On_HP.jpg

 

延伸閱讀 |阿朗壹古道|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魚兒 的頭像
    小魚兒

    帶自己去旅行

    小魚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