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參加東方足跡的「阿朗壹」行程時看到從枋寮出發的「老七佳」活動,
一來想住枋寮的「枋客文旅」,二來近年造訪一些部落景點深感喜愛,
於是有了這趟秘境之旅!
說它是秘境一點不為過,
離枋寮約1小時的車程,但路況會經過河床、窄小無法會車的碎石路,平常人也無法直接進入部落,
部落裡沒有電力及網路供應,僅有一戶人家在此居住,
想要參訪「老七佳」需要跟團,由族人領隊帶領方能入內。
|老七佳地理位置及名稱由來|
老七佳部落(排彎語:Tjuvecekadan),簡稱老七佳,
位於屏東縣春日鄉北側排灣族聖山「石可見山」西側山腳的山中谷地,標高約海拔570公尺。
數百年前,排灣族開始於老七佳定居生活,其居屋特色是以黑色石板作主要建材,
1958年政府強制將當地居民遷移至力里溪畔的舊七佳
1972年因颱風破壞舊七佳,居民再度遷移至位在力里國小旁的七佳村。
當地居民遷村後,該部落處荒廢狀態達40餘年。
2001年,在族人陸續返回整修後,老七佳逐步重現往日面貌。
|老七佳行程|
枋寮火車站前集合
車站裡有好多蓮霧
點名集合後,坐上9人小巴出發
行經火手路時稍停片刻,為了在此遠眺老七佳
老七佳部落即在圖中最遠的那座山裡,拍完照後等下要走河床路段。
河床路段
沿路跳恰恰
老七佳吊橋,經過吊橋後算是進入老七佳部落的範圍
這座吊橋也是莫拉克風災後重建的懸臂式吊橋
我們的行程有趣之一是:
在入口前一段路下車,以步行的方式進部落!
雖然我心想這也可能是延長行程的方法,
但這樣的做法更能親近自然,體會以前部落人們的來時路。
加上今日天氣大好,用慢遊方式欣賞沿途美景、
和家人聊天、聽導遊講古,也是行程裡一段美好的時光!
圖中可看見通往老七佳的路是沒有柏油的小徑,
因無法會車,上下山都有固定的時間,千萬別冒然前往。
在即將抵達部落時,導遊帶我們齊喊原住民回家時會說的話,意思是:我們來了
在部落入口帶領我們的部落導遊也會回應我們!
現存有近50棟的石板屋
入口的歡迎儀式
部落導遊李大哥,是部落裡的勇士,為我們介紹著老七佳
穿梭在部落中的小徑,
李大哥說石板屋的建材取自對面山壁上的頁岩,
從這裡走過去再走回來,前人真的比較有毅力。
山上的風景絕佳,很值得來一趟!
午餐是李大哥的家人準備,十分豐盛好吃
這個是輕輕一擠就能分離的芋頭,不愛吃芋頭的我都覺得好吃!
圖左是排灣族傳統美食吉拿富(cinavu),是排灣族版的粽子,準備起來很費時。
|關於吉拿富cinavu|
吉拿富在傳統原住民生活中是只有在祭典、節慶、結婚、生育
或是遠行等重要活動時才製作食用的點心。並非端午節吃的。
內餡為芋頭粉(ragrag)或小米(vaqu)或糯米(極少見),
中間以豬肉為內餡(家豬或山豬五花),事先適當調味,也可用花生粉加糖,做成甜食版本。
接著像包春捲那樣,摺疊捲起,外頭以五節芒(laviya)或月桃葉(ngat)
或克蘭樹(較老較粗糙的葉片)或血桐葉(vau)或野薑葉包裹(就地取材,各地不同),
再以芒草莖或棉繩或撕成條狀的月桃葉鞘紮緊固定,入鍋蒸煮即可食用。
(文章出處)
去除外面的定型的葉子,裡面這層與小米黏在一起的是「假酸漿葉」(ljavilu)
是可以連同一起食用,聽說能促進消化,Q又軟的米香和葉香,好吃到連吃二條。
開動前,手機先吃
山豬肉、炸小魚溪蝦,真是滿足的一餐
餐後還有親釀小米酒,這個也是讓人一直續杯,只差沒把甕帶回
吃飽喝足要來點體力活,花生自己磨
搗的麻吉是蒸熟的芋頭
只能再次說好吃沒得挑
飯後一點自由時間,在部落裡拍拍照
石板屋的高度並不高,約90-130公分,
因為搭建不易,加上有防盜及敬畏祖靈心懷謙卑的意義。
屋頂上白白的石頭除了防強風,也是有嚇阻入侵者的作用,大約是有象徵白骨的意味
所有的配搭,美的剛剛好。
宛如仙境
依依不捨離開老七佳,絕對值得來一趟。
延伸閱讀 |阿朗壹古道|